2023
七月
02
【问问神父】284 | 为什么耶稣的言辞大多都比较隐晦,常用比喻、影射、借代等方式来向人说话?耶稣这样讲话对当时和现代人有哪些益处呢?
问题:敬爱的神长你们好,我们这里庆祝基督圣体圣血节时,在福音里,基督的话说得好像有些隐晦,为什么基督不直接说要建立圣体圣血的奥迹来一直陪伴我们呢?事实上,新约中耶稣的言辞大多都比较隐晦,常用比喻、影射、借代等方式来向人说话。烦请神父分享一下,耶稣为这样要这样讲话呢?或对当时和现代人有哪些益处?谢谢,祝你们平安,喜乐!
方济神父:
前段时间,庆祝基督圣体圣血节时使用的福音是 “人子的血肉是信友的饮食”(若6:51-58)。根据若望福音的记载,在耶稣发表这篇讲道之前,显了增饼的奇迹,后来祂独自退避到山里去了。到了晚上时,耶稣步行海面。第二天早晨时,群众寻找耶稣。在找到后,耶稣对群众们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寻找我,并不是因为看到了神迹,而是因为吃饼吃饱了。”(若6:26)随后,耶稣就给群众讲了“生命之粮的言论”,指出自己是“生命之粮”,“人子的血肉是信友的饮食”。
同一话语,不同反应
在此期间,耶稣的话在人群当中产生了反应。“犹太人遂对耶稣窃窃私议……‘这人不是若瑟的儿子耶稣么?他的父亲和母亲,我们岂不是都认识么?怎么他竟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若6:41-42)“他的门徒中有许多听了便说:‘这话生硬,谁能听得下去呢?’…….从此,祂的门徒中有许多人退去了,不再同祂往来。”(若6:60,66)但是,当耶稣问12宗徒说:“难道你们也愿走吗?”西满伯多禄回答说:“主!惟你有永生的话,我们去投奔谁呢?我们相信,而且已知道你是天主的圣者。”(若6:66-68)
当时跟随耶稣并听祂讲道的人有很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不得不说群众里面也包括着许多上过学,有学识的人,甚至是当时的经师。但是这些人中的许多犹太人在听见耶稣说了这些话之后,却选择了离开。而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那些曾经是渔夫的,后来被耶稣所拣选的人却选择留下。他们甚至还做出了一个宣示:“主!惟你有永生的话…….我们相信,而且已知道你是天主的圣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事情,比如耶稣治愈病人,为5000人增饼,在海面上行走,等等,有的人只是把这些当作一个稀奇新鲜的事来看待,而有些人却能看到这些事情背后隐藏的天主的旨意,通过耶稣的大能看到祂身份。
所以,我们不否认耶稣在讲道中使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并不应当是影响或阻碍人接收天主讯息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人的开放程度,怀有的心态。这些不一样,也会影响到接受程度的不一样,得到的恩典也不一样。
讲道方式,因人而异
耶稣是“自天而降的”人子,是为了完成天主对人类的救恩。所以,耶稣的所有言语和行动都指向了祂神圣的使命。当祂与不同的人相遇时,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就是以祂的听道对象可以接受的方式,来邀请他们靠近生命之主,与天主相遇。当面对税吏和罪人时,耶稣会亲切地走近他们,与他们同食共饮。玛窦福音记载,当法利塞人看见耶稣与被社会所蔑视的人们一起进食时,就责问门徒和耶稣。耶稣说:“我不是来召叫义人,而是来召罪人”(玛9:13)。此时此刻,耶稣所关注的对象是那些与自己同席的税吏和罪人,祂愿意他们能够体会到天主对他们不离不弃的爱,继而选择放弃罪恶,与天主相遇。
当面对门徒时,耶稣会陪伴和引导他们,使得他们能够明白天主的奥秘。圣史马尔谷多次记述了门徒面对耶稣话语和行动时的无知。与此同时,耶稣在福音中也不断给予门徒们谆谆教诲,以使他们能够明白天主国的奥秘。虽然“他们的心还是迟钝”,但是耶稣还是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们解释经典和奥秘。
当面对经师和法利塞人时,耶稣说话的方式和内容也是因为情景不同而以不同的语言来说,而且祂的话语和行动都是为了向人展示祂的使命和身份。群众们能感受到耶稣的发言“是新的教训,并具有权威”(谷1:27)。比如,耶稣在另一处又说:“安息日是为人立的,并不是人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谷2:27—28)所以,耶稣会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听众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讲述不同的内容和思想。但是,耶稣所用各样的方式和方法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帮助所遇到的人们重新发现天主在他们生命中的做工,进而与天主相遇。
以比喻教导人
在新约圣经中,耶稣依照人们所能领受的程度大约使用了40个比喻讲道,约占祂教导的35%,例如,酵母的比喻、十个童女的比喻、山羊和绵羊的比喻等。因为比喻本身活泼、生动,且能引起听众的思考和发问。其实,比喻只是耶稣宣讲时所用方法的一种。圣史也写道关于耶稣用比喻讲话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并不是给他们知道”(玛13:11),另一方面,耶稣所做的是为了应验先知所说的,“我要开口说比喻,要说出由创世以来的隐秘事”(玛13:35)。所以,耶稣之所以使用比喻,并非用比喻来阻止听众回心转意,而是希望借着比喻引起人们的回应。
其中, 圣史玛窦耐人寻味地写道:“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玛13:34)。从字面上来看,圣作者似乎表明耶稣隐藏了一些不愿人知的事理。事实上,耶稣的宣讲正是为了让听众不再无知。祂愿意听众可以有所回应,继而引导他们发问。耶稣愿意他们认识那些天上的事和那些“隐藏”的事理,然后与天主相知、相遇。耶稣使用比喻的目的并非拦阻听众明白天国的奥秘,而是以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邀请人们有所回应,且继续追问。
对当时和现代听众的意义
耶稣的比喻取材于当时人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例如,种子、芥子、酵母、撒网等。比喻中简洁的情节冲突、夸张的写法和鲜明的对比,都对听众很有吸引力。比如耶稣说:“你们应该由无花果取个比喻:几时它的枝条已经发嫩,叶子出生了,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就在门口。”(玛24:32—33)这个比喻是邀请听众反省自己是否能认出默西亚到来的记号。耶稣以此种方式来挑战当时的听众,且对他们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在理解后做出积极的回应。
对我们现代的人来说,耶稣的比喻并没有失去效力,因为真理适合于每一个世代,永远都不会改变。一方面,我们此时代的人更应当祈求的是一颗对天主圣言敏锐的心和开放的态度。正如耶稣在圣经中一处所说的:“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称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而启示给小孩子。”(玛11:25)我们需要祈求圣神的引导,心里怀着信德来聆听天主圣言。因为圣神是圣经的解释者。我们需要向圣神祈求恩典,使我们透过“字面的意义”,能看到那“属灵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中国文化里有一个词是“教学相长”,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圣经教导的意义,而是说当我们按着圣经的教导去做的时候,在做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地更理解天主的旨意。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勇气,就是敢于按着圣经的教导去做,去实践!